“中國這十年·江蘇”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政隆回顧這十年中幾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和大家共同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親切關懷,直觀感受江蘇在總書記指引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第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鎮江考察,老黨員崔榮海擠到人群前面,緊緊握住總書記的手激動地說“您是腐敗分子的克星,全國人民的福星!”正是在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并要求江蘇有更強意識、更多舉措、更大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邁上新臺階。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邁上新臺階”的諄諄囑托,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首先提出地的重大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從嚴管黨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奮斗歷程。
十年來,我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扎實開展黨內集中教育,強化黨的組織體系和干部隊伍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省政治生態更加風清氣正、健康向上。共查處“四風”問題3.3萬起,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近21萬件,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不斷加強,各級黨組織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顯著提升。這十年,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中、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始終沖鋒在前,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一線。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崔榮海老人專門請鎮江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聶永平在全國人代會期間向總書記匯報:“這些年,咱們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又回來了!”這樸實的話語,道出的是江蘇全省人民的共同心聲??倳浬羁讨赋?,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我們將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把全面從嚴治黨、黨的自我革命不斷推向深入。
2020年7月,蘇州吳江區七都鎮的抗洪救災黨員突擊隊員們正在太湖內河加固堤壩。
潤揚大橋鎮江世業洲互通。 陸啟輝 攝
第二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頂著夜色來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視察,與科研人員親切交流,強調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也討不來”的諄諄教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
在江蘇的創新版圖上,科技創新的能力顯著提升。我們布局建設了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鍛造了“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國之重器”。這些年江蘇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人數和成果數,均居全國首位。
在江蘇的創新版圖上,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我們先后設立了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等,著力推動優勢技術成果轉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緊密銜接,每年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納米、超算、物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和創新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倳浺暡爝^的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累計轉化科技成果6200多項,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業。
在江蘇的創新版圖上,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十年來,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從2.38%上升到2.95%、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國各?。ㄗ灾螀^)首位,高新技術企業從5100多家增加到3.7萬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6.5%提升到66.1%,全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我們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首次實現千萬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
2020年11月,“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完成全部萬米海試任務并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該項目以無錫中國船舶集團第702研究所為總體單位,于2016年正式立項,以“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科研團隊為主承擔研發任務。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李凱 攝
第三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出席中哈亞歐跨境運輸視頻連線儀式,親自見證跨境貨運班列從中哈連云港物流基地鳴笛開行,總書記在致辭中希望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桿和示范項目。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與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更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奮斗歷程。
十年來,全省進出口總額從3.5萬億元增加到5.2萬億元、占全國13.3%,2021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達288.5億美元、居全國首位。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年均增長9.2%,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4%??倳浺娮C的中哈連云港物流基地進出貨物量年均增長21.7%,全省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突破9000列。江蘇企業“走出去”遍及17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對外投資項目8490個。柬埔寨西港特區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建設扎實推進。江蘇自貿區、南京江北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重大開放平臺,為江蘇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
我們將更大力度推進開放強省建設,努力把江蘇打造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成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更好地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1年11月23日,裝載著生活用品、家用電器等貨物的“中國(連云港)至俄羅斯(莫斯科)”中歐班列從連云港中哈物流基地發車。 王健民 楊開林 攝
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
中歐班列“江蘇號”郵政班列首發。
第四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后首次赴地方視察就來到江蘇,親臨徐工集團考察,坐進一輛超大噸位的全地面起重機的駕駛室,向技術人員詳細詢問起重機性能、產量、價格,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實體經濟、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江蘇發展的“看家本領”,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奮斗歷程。
十年來,江蘇制造業基礎不斷鞏固,制造業增加值從2.3萬億元增加到4.2萬億元,占全國的13.4%、全球的約4%,占全省GDP比重去年達到3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4個百分點,占比為全國最高。
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壯大,全省規模超萬億元的行業達到5個,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納米新材料等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數量居全國首位;特高壓設備、晶硅光伏、特鋼材料、品牌服裝、軌道交通裝備等7條產業鏈邁入國際中高端水平。
制造業骨干企業競爭力加快提升,規模超千億的龍頭骨干企業數量從2家增加到1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我們將深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努力把江蘇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徐工集團生產的“世界第一吊”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
泰州國家醫藥高新區。
中國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生產的新型城市有軌電車。
第五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考察,親切與村民拉家常、談生產、話民生,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總書記自己花錢買下村民王秀英制作的中藥香包,笑著說:“我也來捧捧場?!彪x開馬莊時,總書記祝大家健康幸福,日子越過越好。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交出更有溫度的民生答卷的奮斗歷程。
十年來,我們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持續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在幼有所育上,新建、改擴建幼兒園近5000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建成普惠托育機構2600多家。
在學有所教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47%提高到65%、進入普及化階段,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32年上升到2020年的10.21年。
在勞有所得上,城鄉就業人口總量達到4900萬人,居民收入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在病有所醫上,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從33張提高到近55張,人均預期壽命從76.63歲提高到79.32歲,居民健康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在老有所養上,建成護理院310家、占全國總數的39%,建成837家醫養結合機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近2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從35.2萬張增加到74.3萬張。
在住有所居上,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全省累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92.7萬套,735.72萬困難群眾入住新居。
在弱有所扶上,特困供養對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四大類群體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城鄉低保統一標準并從每人每月不低于240元提高到803元。我們將堅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干,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秀英在制作香包。
2022年1月19日,海安市墩頭鎮仇湖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迎新春”活動,小朋友歡歡喜喜迎接新春佳節。 翟慧勇 攝
2021年12月30日,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金鎖鎮沈莊花園小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60個經濟薄弱農戶喜遷新居,住上暖心房,家家戶戶掛燈籠、貼窗花。 張連華 攝
第六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是,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通五山濱江片區,稱贊曾經臟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強調一定要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江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和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的奮斗歷程。
十年來,江蘇生態環境實現了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綠色已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江蘇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提升至93.6%。全省擁有國家森林城市8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城市5個,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46個。
這里,我以“一城一鎮一園區”的生態嬗變為例,給大家作一個介紹,這也是江蘇全境生態環境變化的生動縮影。
“一城”就是徐州市,作為資源型城市,長期大規模、高強度的礦山開采導致生態環境嚴重透支,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展采煤塌陷區治理、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持續加強環境綜合治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鎮”就是宿遷市耿車鎮,曾經因發展廢舊塑料加工業而聞名全國,一度“黑煙毒氣滿天飛,垃圾塑料遍地堆”,這些年以壯士斷腕決心去污減塑、轉型發展,從“垃圾圍城”的困境中實現重生,脫胎換骨變成了全省聞名的生態鎮、電商鎮。
“一園區”就是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該園區全面關停環保不達標、安全沒保障的低端落后化工企業,整體“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發展智能裝備、新型材料等產業,成功實現了“華麗轉身”。
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座談會上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五新”“三主”的定位要求,努力把江蘇建成美麗中國示范省。
2021年10月25日,江蘇省南通市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沿江景色。 李博 攝
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
徐州潘安湖美出新境界。
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關停低端化工企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南風 攝
耿車鎮。 焦尉 攝
請輸入驗證碼